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细胞》。(受访者供图)
人脑拥有800多亿个神经元,此前业界尚未绘制出单细胞分辨率的“高清脑图谱”。现在,中国科研人员领衔的团队正试图解构这一自然科学的“终极疆域”。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多国科学家,推出了介观脑图谱的10项系列成果,细胞出版社7月10日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布。
“我们脑图谱的研究实现了从啮齿类到灵长类的跨越。”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表示,灵长类动物的脑远比啮齿类动物复杂,团队借助高分辨率光学脑成像等前沿技术,解析了猕猴等物种的大脑细胞类型、神经联接模式、发育进化规律及脑疾病分子机制。
例如,其中一篇发表在《细胞》的文章,绘制了猕猴前额叶皮层的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脑智卓越中心研究员严军介绍,灵长类的前额叶皮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团队曾在2022年发布了关于小鼠前额叶皮层的研究,经与此次研究的跨物种比较,进一步揭示了灵长类大脑神经元高度精细化的联接模式。
再如,另一篇发表在《细胞》的文章聚焦在屏状核——可能是意识产生的关键脑区,揭示了猕猴与啮齿类在屏状核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上的显著差异,发现猕猴屏状核有四个不同功能区,各富含不同类型的投射神经元,与大脑几乎所有脑区都有特异的相互联接。
创新成果背后有强大的自主技术支撑。脑智卓越中心党委书记孙衍刚介绍,细胞图谱、神经联接图谱解析的两大技术体系至关重要,前者用于揭示细胞类型及其在疾病里发生的变化,后者包含成像和形态重构技术,能对全脑高清成像,并实现高通量、高速度的数据分析。
系列成果由国内外超过300人共同完成,展现了国际协同攻关的能力。“灵长类脑图谱有工程大、周期长、数据量惊人等特点,我们呼吁持续深化全球科技合作,共同向破解灵长类介观脑图谱的更高目标发起冲击。”蒲慕明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